《芝镇说(三)》连载(6)|大爷老泪题挂轴
□逄春阶
第一章 腊月·正月
大爷老泪题挂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爷公冶德乐的拳头刚伸过来,让大爷爷公冶令枢的目光逼回去了。要在平时,大爷爷非要骂一顿不可,但是祖宗都来了,他也只能眼训。
“高堂请回家,供在高堂上。摆好香炉,点亮红烛,院子里点一挂鞭炮,再给先辈们烧个纸钱,奠酒,磕头,一步不能马虎。供桌上的好吃的,一点不能乱动,那是给老爷爷老嬷嬷们吃的!”
我这侄子年年回家,年年有记录,这医学博士、眼科医生,眼光也独到。
请家堂,送家堂,在芝镇,家家都乐此不疲,不敢懈怠。把逝去的祖宗请回家过年,过完年,初一或初二再把祖宗们送回去。请家堂时放鞭炮,是要把沉睡在地底下的祖先唤醒,鞭炮越响,祖先来得越快越齐刷;过完年,祖先们酒足饭饱,再送回去,依然放鞭炮,这叫欢送。这仪式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的愿景,或者是一个梦。芝镇人的祖先请回来,我们就都噤声,小心翼翼。大人小孩大气也不敢喘,唯恐惊动了他们,这是芝镇家家户户最神圣肃穆的时刻。
从请家堂开始,芝镇就打通了阴阳、生死界限,模糊了虚实、远近。长辈们说,祖宗们一年就回来一趟,不容易啊,我们各自都要庄严肃穆,祖宗们都来看着我们呢。这个时候,长辈们都变得特别温顺,就是脾气暴躁的我大爷公冶令枢,家法严厉的四大爷公冶令棋,也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祖宗看着长大、我老嬷嬷抱大的。一脸的敬畏与虔诚。
蜡烛一直点着,映照着轴子上先人的名字,映照着桌上的供品,一直点到天亮。屋子里一切都是安静的。偶尔有两声鞭炮响。在这个静谧的氛围里,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庄严和神圣……
我大哥公冶德乐也七十多岁了,长得跟我大爷公冶令枢一样的体型,圆滚滚的,眉浓眼大鼻子尖,大哥就是3D打印的、我小一号的大爷。只是脾气,比我大爷柔,酒量比我大爷小。他闲来无事,悄悄地在皱纹满脸的下巴上留起了胡子,蓄了半年还不到一拃,撅撅着,像个老山羊。大嫂刘秀芳说:“我给你拴上个铃铛吧。”大哥也不反驳,很开心地捋来捋去。这是我大哥在黑龙江儿子家住了半年的收获。
进了腊月带着小孙子回芝镇大有庄过年,他的胡子又长了一点点,他上衣口袋里还备了一把楠木小梳子。只是为了防疫,戴着口罩不大得劲儿,他只好买了几个大口罩。一进芝镇的南门,想起四十多年前酒馆里“站着喝了不算”的事儿,抿嘴笑了。大嫂问他,笑啥,他说没笑啥,想起了咱们见面的时候。大嫂刘秀芳一握秀拳捣过来:“不算啊!你这个冤家!”一缕染黑了的头发就盖住了眼。大嫂比大哥小七岁,看上去也就五十出头。
到大有庄那天已是晌午,碰到胡同头上有卖芝盘烧肉的,闻着那味儿,就醉了,我大哥痛痛快快地割了二斤。回到家,简单一收拾,就想等吃完午饭再去拜见他大大,也就是我大爷公冶令枢。我大爷三顿饭跟我二哥吃,却在我大哥的老屋里住,也算是帮大哥看房子。没想到,我大爷早早听说了我大哥回来的事儿,在二哥家吃了几口饭,戴着口罩找上门来了。
大爷进门的时候,我大哥正端着盅子捋着山羊胡子,就着那盘芝盘烧肉在喝酒呢,喝一口,用筷子蘸一蘸酒盅,让孙子舔筷子,孙子辣得直伸舌头。大嫂见到就骂我大哥:“好的不教,教着喝酒!”
听到我大爷的咳嗽,赶紧下炕迎。大嫂到灶间去刷酒盅和筷子,还要张罗着给我大爷拿拖鞋,让他上炕。可大爷站在炕下,瞅了他的胡子一眼,没说话,气呼呼地往外走,黑狗在后面跟着,他回头吼:“打死你这个畜生,给我滚远一点!”又回头跟大嫂搭话:“怎么不戴口罩?!”大嫂说村里人稀,病毒不会传染。大爷道:“糊涂!”
大哥赶紧放下酒盅就把胡子刮了个干净。刀子钝,刮破了一道口子。大嫂扑哧笑了:“叫你再显摆。”把酒盅里的酒倒在手心,一下捂到大哥的伤口上,疼得大哥直咧嘴。
下午去大爷家,我大哥专门叫上了我,他害怕再挨训。他进了大爷家的门,格外殷勤,摘下口罩,老在我大爷脸前晃,希望我大爷看看他刮了的胡子。可我大爷就是不看他,只盯着那炕上铺着的轴子出神,轴子一年没动,卷在几张我带来的《利群日报》里,那报纸上还有“本报记者公冶德鸿”的字,每次我大爷都要仔细端详端详我的名字。好像是有意挑选的报纸。报纸都已经发黄,我看到自己写的新闻稿的肩题是“芝镇四大市场开业”,主标题是“未动一把剪刀”,是我回芝镇采访,听说市场开业,没挂横幅,没用红绸子剪彩,就写了这么个稿子。
大爷看上去心情不错。他吩咐我大哥去研墨,大哥一会儿把研好的墨汁给端了上来。大爷戴上老花镜,老泪不知啥时流了出来,叹了口气说:“唉,人老了,泪多。七弟啊!老规矩是在故人过世三年后,在年三十请家堂挂轴子这一天将名讳题上,我也快不行了,就先给你题上去吧。你别见怪了!”
端过酒杯,朝地上一歪,滴下了两滴酒。忽然一阵风过,轴子被刮起,大爷公冶令枢赶紧去压,喃喃道:“七弟啊,你不高兴了?”
未完待续……
壹点号老逄家自留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