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闻】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这些“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来打样
5月30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举行“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新闻发布会,发布该院探索实践“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的经验做法。
(相关资料图)
省农科院自2020年6月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从山东省东、中、西部分别选定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作为示范县(市),整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3年来,该院先后选派97个创新团队、827人次到示范县(市)挂职服务,落地项目597项,打造专业技术示范样板31处,建设利益共同体、科创联合体、农科专家工作室等各类载体400余个,破解产业关键难题268项次,示范推广新品种590项次,示范应用新技术495项次、新装备123台(套),辐射带动优质作物种植面积72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多亿元,为示范县(市)争取各类资金约50亿元,带动县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提高10%左右。通过院地多元要素“合伙”,初步打造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农科模式”,探索实践出“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入企)通道,探索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的内涵是“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富”,将传统农技推广的“我给你”转变为“我合你”,将科研“独唱”转变为政产学研金服用“大合唱”,真正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利的目标。下一步,省农科院将加强对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的宣传、复制、推广,推动科技与乡村振兴其他要素的多元“合伙”,让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各类乡村振兴实施主体加入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队伍,携手更好服务山东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引导科研人员“到生产主战场上去”
解决问题是基础、探索模式是关键、提质增效是根本。省农科院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注重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相结合,坚持“举院体制”、全员参与,全院21个研究单位和11个处室全面压上人财物,形成全院“一盘棋”,全员“一股劲”。
建立由“第一镇(乡)长”“第一局长”“第一村主任”“第一园区主任”“科技副总”等组成的“第一系列”挂职体系。三年来,分三批共派出挂职人员543人,827人次,其中181人次为脱产挂职,实现了脱产挂职人员涉农乡镇全覆盖。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谋划。聚焦三个示范县(市)特点与需求,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编制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创建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实现“三个突破”工作与地方农业产业布局和自然资源禀赋相适应、与地方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以规划为指导,科学引导项目落地,争取市县两级财政资金用于“三个突破”项目落地。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三个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机制,通过院内力量和社会力量协同发力,引导各方人财物资源全部压上。实行院县两级指挥部机制。建立了“院指挥部+县指挥部”的两级指挥部机制,县级指挥部实行“双指挥长”制,由山东省农科院县级指挥部主要负责同志和示范县(市)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任双指挥长,合力推进各项工作。
同时,改革“考核指挥棒”,将院属单位“三个突破”实物工作量纳入年度量化考核。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树立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导向。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出台“破四唯”十条意见,将扎根基层一线、服务“三农”贡献等指标作为专业技术岗位竞聘的直接依据,为“脑子里有高招,肚子里有干货”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拓宽晋升通道。三年来,派出的挂职人员中有268名因业绩突出晋升职称职级。
深化科研组织形式改革。打破所际和学科界限,引入省内外产研创新团队,联合设立22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虚拟研究中心。聚焦产业痛点问题,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7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揭榜挂帅”制,面向社会公开寻榜揭榜农业科研课题累计230项,立项总经费2.82亿元。深化科研成果评价改革。引入“推广专家”和“产业用户”作为评审组成员,把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效果和服务乡村振兴成效作为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参与的10项成果推广项目,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
打通通道、丰富载体,坚持科技服务“点线面”一体化推进
人才下沉,科技入户。启动“百名首席和百名博士兴百村(企)”行动,发挥科研人员技术与信息优势,向农民传授“致富经”,在农村寻找“新课题”,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高效产业,努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组建“舜耕科技”服务团,重点向“三个突破”示范县提供科技服务,组织开展了“送科技进村入户(入企)稳粮保供、扩大豆、扩油料”舜耕科技服务等活动。开发“舜耕科技一键帮”手机APP,700余名专家线上服务,成为农民身边的“贴身田保姆”。
丰富载体,合伙共赢。分别在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社会合作等不同层面开展深度合作,与地方不同主体共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农科专家工作室等400多个平台载体。坚持科研与科普“两翼齐飞”,实施“十个一”科普行动,在示范县(市)挂牌建设14处科普基地。坚持“三争三引”,积极协助地方政府争资金、争政策、争试点、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全方位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示范县(市)争取各类资金约50亿元。
坚持多方协同,不断完善与地方党委政府会商协调机制、与高校院所协作机制、与企业和金融机构联系机制及新型农技推广合作机制等十大协同机制。点上突破,面上开花。实行“包村制”和“链长制”,坚持“一把手”挂帅,实施“所长样板工程”,共打造31处样板示范点,集全所之力打造示范样板,做到“点”上突破。围绕示范县(市)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建立链长工作室,发挥“链长”专业和资源优势,协调推进“科技壮链延链”。实现“线”上延伸。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人培训开展“三个全覆盖”行动,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在“面”上开花,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农民共富的“引路人”。
通过上述创新举措,山东省农科院把贯彻落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和“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重要指示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基层一线的普遍认可。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李才林 报道)
原标题: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这些“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来打样
值班主任:李欢
作者: 王亚楠
责任编辑:李欢